數字政府從量變到質變來源:中國電子政務網 日期:[2021-03-29]
數字政府從量變到質變:網絡安全是生命線
數字政府自進入政府管理視野后,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國內多地啟動數字政府建設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而在不久前發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再次對數字政府建設提出了新的深化改革目標: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今天,中科三方將為大家梳理數字政府的發展歷程以及“十四五”期間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關鍵要點,以饗讀者。
什么是數字政府?
數字政府有別于傳統的電子政務,后者致力于政府業務的信息化改造,目的在于提升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而前者的目的在于采用信息化、數字化等新手段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最終落腳在治理上。
與電子政務相比,數字政府呈現四大特點:
一是用戶導向。通過政府流程再造,不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二是數據驅動。數字政府主張“用數據對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服務、用數據創新”,以數據引導各項變革。
三是整體協同。數字政府強調整體建設理念,不斷打通部門間壁壘,實現更高層次協同。
四是泛在智能。
未來的數字政府建設,必將受到智能技術發展影響,走向泛在化、智能化,使政府變得“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數字政府發展成效
“數字政府”一詞是一個由下至上的概念,很早就在我國各地政府的數字化發展中被廣泛提及。最早在2018年8月,廣西發布《廣西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專門就數字政府做出統籌規劃。隨后,廣東、浙江等省份也在2018年發布數字政府建設規劃并啟動建設工作。
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通過“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數字政府建設由此在國家層面成為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截至2020年底,已有至少9個省級行政區域形成專門的數字政府建設方案,另有若干省份發布數字化轉型或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其中提及數字政府建設要求。
“十四五”發展新規劃
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在下一個五年計劃中要加快數字化發展,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
具體要求如下:
加強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系,確保公共數據安全,推進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
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大政務信息化建設統籌力度,健全政務信息化項目清單,持續深化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布局建設重大信息系統,提升跨部門協同治理能力。
提高數字化政務服務效能。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功能。
“十四五”時期,數字政府建設的管理體制與推進機制將進一步健全,職責明確、整體推進的數字政府發展新格局將加速形成。
安全是建設數字政府的關鍵
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重點是推進政務數據的整合、開放和共享,這必然導致了網絡安全防護難度的提升,使得數字政府面臨更加復雜的形勢和嚴峻挑戰。因此“十四五”期間,建設數字政府、數字中國的關鍵一定要落到其“底座”——網絡安全之上。
當前我國各地數字政府網絡安全防護工作普遍存在頂層規劃設計缺乏、安全管理缺失、安全防護技術落實不到位、安全運營能力不足等問題,這就導致數字政府系統在為百姓提供便利的同時,可能還會產生隱私泄露、信息混亂、數據鴻溝等安全風險。
因此,為了應對數字政府面臨的安全威脅和嚴峻挑戰,有必要建立數字政府網絡安全保障架構體系,引導數字政府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建設工作,持續提升數字政府網絡安全防護水平。
一是強化數據安全的綜合管理。結合《數據安全法(草案)》,明確政務數據安全責任主體和監管主體,確保責任落實到位;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安全協同體系,鼓勵行業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到政務數據安全保護工作中來。
二是做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根據《網絡安全法》、《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等級保護要求》(等保2.0)相關規定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數字政府中的云、網、平臺、數據、系統等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防護工作。
三是改進政務預警應急機制。
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政務安全風險預警工作;同時構建安全事件應急處理體系,定期組織安全應急培訓,全面提升政務安全管理的預警和應急能力。
結語
隨著數字政府建設的深入推進,網絡安全問題一定要得到更進一步的重視,逐漸完善數字政府安全保障體系,完善數據安全制度,建立信息保護制度,夯實防守數字政府、數字中國的安全防線。